學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和合作競爭意識、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先后為國家輸送了36萬余棟梁之才,他們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為社會發展、國家富強和人類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學校以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為特殊使命,畢業生中已有16人當選海洋領域的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先后擔任國家海洋局局長,參加中國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學校畢業生。
學校堅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著力打造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頭籌建的嶗山實驗室于2022年掛牌成立,構建高校—國家實驗室融合發展體系。主持建設我國地球科學領域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主持海洋領域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建有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以上各類科研基地平臺40余個。擁有全球高靜音等級5600噸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船等3艘科學考察實習船舶。提出了“透明海洋”“藍色糧倉”“藍色藥庫”等重大科技戰略。主持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4次獲山東省高科學技術獎,6次獲青島市高科學技術獎。
學校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高追求,著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大洋熱量輸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新理論,建立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氣系統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框架,構建了國際上規模大的“空—天—地—?!币惑w化區域海洋觀測系統“南海立體觀測網”。建立了國際首個水產動物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平臺,構建了涵蓋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品種的精準營養數據庫,培育了一批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領和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藻、蝦、貝、魚、海珍品“五次浪潮”。構建了全球大的海洋纖毛蟲DNA庫,被譽為“全球海洋纖毛蟲領域的研究中心”。研制上市了以我國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PSS)為代表的系列海洋糖類藥物,聯合研發治療阿爾茲海默癥一類新藥GV-971獲批上市。解決了海洋工程設計理論、安全施工與運維中的系列技術難題,發展了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技術體系。與海南省、三亞市共建三亞海洋研究院,與深圳市共建深圳研究院,與青島市共建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牽頭建設山東現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體。連續發布《海洋經濟藍皮書》《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北極地區發展報告》等咨政成果,充分發揮藍色智庫作用。
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船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是全球海洋科教合作交流的重要推動者。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家科教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共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海德學院,與美、英等國家的高水平院校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共建聯合研究中心。牽頭發起成立國際涉海大學聯盟、中國—挪威海洋大學聯盟,承辦全球氣候領域重要國際組織“氣候變率及可預測性組織”(CLIVAR)項目辦公室,牽頭“第二次黑潮及周邊海域國際合作研究”等國際大科學計劃。
面向百年跨越,中國海洋大學將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教育、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特別是視察學校三亞海洋研究院重要講話精神,勇立潮頭、謀海濟國,著力實施新時代海大工程、打造新時代海大范式,奮力書寫“強國建設,海大有為”的時代答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