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親密關系的因素
發布時間:2023-06-07 17:47:24 已幫助:人 來源:濟南秋文心理
現代人的戀愛關系向來都充滿波折,隨著個體意識逐漸崛起,在建立親密關系、與人協作的能力上開始越來越受原因影響:自我特色、女性崛起、大男子主義、單身貴族等等,都似乎在傳遞一個人可以比兩個人活得更好的信息。但是,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會讓我們站在更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但有益心理健康,更能夠提升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根據每個人的歸屬需要(need to belong),只有從親密關系中持續的關愛和包容才能獲得。所以,當遇到愛情時,學會維系自己的親密關系也是必不可少。在經過科學實證方法研究人類行為的現代心理學的梳理下,其中有三個因素有較一致的證據去顯示和維持良好戀愛關系有關,分別是一個人的依戀類型、伴侶間的相互平等及溝通時的自我暴露的程度。
依戀類型
關于個人的依附類型對親密關系的影響,之前寫過更加詳細的文章做簡述。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個體在孩童時期與自己的照顧者(通常為母親)之間的關系會發展出建立人際關系的世界觀,尤其是在信任(Trust)的問題上。安全型依戀的小孩,在成年后對自己和他人持有較高的正面反饋和信任態度,在人際關系中的抗拒程度和焦慮感較低,在追求自主性和依附他人之間能夠取得較好的平衡,所以在建立親密關系上,比較容易、舒適和成功。
反觀焦慮型、回避型、焦慮-回避型(也稱為恐懼型),都會在成年后對自己持有負面態度,在人際關系中出現焦慮和抗拒、不知如何自處,常常需要用“被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在親密關中可能會出現患得患失,或徘徊于獨立與抗拒之間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傊?,在建立親密關系上,需要克服自我和磨合才能夠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
要點一:相互平等
關于平等的概念通常來自于某種信仰體系。親密關系之間的相互平衡,是很容易被觀察和感受的。比如:一個三人家庭,一個人在外面賺錢的時候,另一個人就需要擔負照顧家庭和小孩,如果其中一方不僅負責賺錢,還要決定家庭開銷如何支配的話,這就不一定是相互平等了。真正的平等,始于相互尊重,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底線的。無論雙方在這段關系中扮演什么角色,無論這段關系如何,雙方都必須平等地尊重對方。不能根據性別、誰賺的錢更多或誰有更多的朋友而有所區別。需要雙方的持續性和建設性溝通,討論雙方是否認為這種關系是公平的、互利的,以及是否相互滿意的。
要建立一個相互平等的關系,重要的就是要求每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被旁人左右。在親密關系中,你需要的是聽從自己和伴侶的內心,而不是旁人的聲音。如果你們的親密關系是真正平等的,它是能夠滿足你和你的伴侶的各種需求,而不是旁人。
要點二: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程度,是一段親密關系十分重要的部分。所謂自我暴露,最早是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來的,它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時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實地展示自己的行為、傾訴自己的思想。良好的親密關系,是在自我暴露隨著信任基礎逐漸增加的基礎上發生的持續、循環過程。與信任程度相輔相成。自我暴露的程度也是由淺入深,關系越密切,隨著自我暴露程度越廣泛、越深刻,伴侶之間就可以建立一種被彼此需要的深刻感覺,感受到伴侶的愛和信任,也能夠對彼此有更好的同理心。
想要維持一段長久、健康的親密關系,是需要雙方以實質行動做出努力的。在了解依戀類型、平等和自我暴露這三個關鍵概念之后,可以嘗試檢視自己當前所處的親密關系(或人際關系)質量,找到改進的方法。如果想要修復或改進親密關系,每天花一些時間與自己的伴侶聊聊天,相互傾聽對方有趣的、煩惱的事情。畢竟關系的建立只是開始,想要走的愉悅、長久,是需要雙方去維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