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義不同
機器人教育:軟硬件結合,注重綜合能力訓練、多學科融合,范圍廣,越往后學,要求的綜合能力越高。
編程教育:純軟件,注重編程思維訓練,專業性強,可以一門深入。
基礎構建的不同
機器人教育:
機器人教育領域,國內的機器人教育主要分為樂高機器人、創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幾類。
樂高機器人主要是集合了可編程主機、電動馬達、傳感器、Lego Technic部分(齒輪、輪軸、橫梁、插銷)等,比如樂高在2013年推出至今仍在用的EV3;國內大部分創客機器人,主要是在PicoBoard、Arduino等開源硬件平臺進行電子元件等部件的DIY拼搭以及對智能編程機器人套件的組裝搭建;人形機器人主要是在外觀上模仿人類的形態,在功能上擬真化,模仿人類行為,如:人形機器人隨音樂起舞、行走、起臥、武術表演、翻跟斗等雜技以及各種奧運競賽動作等。
編程教育:
編程教育是以編程語言的學習與計算思維的培養為目的,需要將模塊一層層剝開,學習核心的邏輯、算法、語法和結構。
編程教育因為學生群體年齡跨度較大,會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讓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收獲不同的編程技能。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說機器人教育是構建四肢的過程,那么編程教育就是構建大腦的過程。
應用場景的不同:
機器人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多依賴機器人本身,強調培養動手操作能力與跨學科學習能力,課程的內容由硬件知識和編程知識兩部分組成,往往硬件知識的比重會多于編程知識。
編程教育:是基于軟件項目開發設計的課程,其中會涉及到與硬件的交互,這部分就和機器人教育相似,但編程的高度是沒有限制的。
培養孩子的側重點不同:
機器人教育:機器人教育主要培養孩子的動手搭建能力、創造能力,偏重于工程思維的學習與實踐,當然其中也會涉及到讓機器人動起來的編程應用。
編程教育:編程教育可以通過可視化圖形編程、代碼編程和機器人編程,孩子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語言,可以自己設計游戲、網頁、APP、動畫、音樂等,偏重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編程知識也可應于用機器人教育。
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沖突嗎?
既然我們上述了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的那么多不同,那二者會不會有沖突呢?
答案當然是:“不沖突”。
不論是把編程納入機器人中還是機器人納入編程中,都不矛盾!我們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事實上,無論是讓孩子選擇機器人教育還是編程教育,都是為了給孩子們創建更多學習應用場景,通過跨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培養孩子動手能力、邏輯思維等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一切也都基于孩子有興趣,能夠堅持學習。
事實上,不論家長選擇讓孩子學機器人還是編程,最主要的還是要孩子有興趣,能夠堅持學習。
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共同提升孩子綜合素養
在STEM教育中,強調的最多的還是孩子綜合能力的能升,同時也要讓孩子在接受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的過程中清楚自自己的興趣所在,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未來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在接受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孩子來說,都是由易到難,先是趣味性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玩中學”,在玩的過程中還能提升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進而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既然都是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所以真正的機器人教育從來不是要孩子造一個精美的機器人,寫一段完美無BUG的代碼,而是重點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提升。
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都讓孩子收獲哪些?
在機器人教育中,以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工程素養為主,可以培養孩子的搭建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創造力。比如機器人硬件的連接就非常強調動手能力,經過反復練習,一個5歲的孩子也能很熟練的拼裝機器人,搭建一些較復雜的機械結構體。
在編程教育中,以開發孩子的計算思維為核心,提升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讓孩子能利用科學、數學、藝術等多方面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者融合,才能更好夯實人工智能的學習基礎
從分析問題到設法解決問題,從機器人搭建到編程運行。無論是在機器人教育中搭建什么樣的作品,還是在編程教育中學習什么樣的語言、指令,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讓孩子一步步跟著學習、操作,通過逐步引導的方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親身驗證,最后優化,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孩子在人工智能的起跑線上扎牢基礎。
科技的快速發展,解放了人類簡單重復的勞動力,但同時也對我們的創造力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機器人教育,還是編程教育,都不能僅停留在技能層面。作為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主人,軟硬結合才是王道,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孩子進行人工智能方面教育的同時,不但要懂得科學原理,更是要學會應用實踐,以更好的知識、能力和心態來適應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